应何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2章 (第一更),穿越古代科举扶贫,应何似,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然后整理自己被揉乱的头发还有衣服。
不只是同窗,就连夫子们都对几人出去游学的事情很感兴趣,毕竟像这样的游学,夫子们也没有专门的游过,而且谢继宁他们走过不少的地方。
谢继宁又和大家分享了出门的很多趣事,随着时间过去,大家的好奇才慢慢的消散。
然后大家惊恐的发现,缺课一年,两人的的学识竟然没有落后。
“继宁这文章做得好,关心民生,内容详实。”
李夫子一边看着文章,一边夸奖,这样的场景是课堂的常态,最近还加上了一个应文。
大家都以为他们两个是出去玩,学业一定会受到影响,没想到两人竟然悄悄努力。
大家都读得出来,正如夫子们夸奖的一样,两人的文章多了些东西,那是和大家在书斋里面穷究细挖所挖不到的东西,那就是文章的灵魂。
大家写文都喜欢引经据典,研究先贤的思想,以对先贤的典籍熟习为傲,文章里面关于自己的思想很少,但是谢继宁的文章从来都不一样,这次出门回来之后这种不一样更加明显。
换句话来说,就是谢继宁的文章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自己的观点了,并且应文的文章也有了这种趋势。
周夫子都忍不住更刘方杰等人谈论起这件事:“看着继宁还有应文两人,我都想让咱们书院的其他学子也出去走走,去游学。”
刘方杰笑着说道:“其实咱们书院下去田野调查的人也有的人有进步,他们会更能体恤孤弱,知道民生不易,也有的人还是没有想法,只是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更有甚者,因为吃苦,对名利的追求更甚。”
“的确,像是继宁应文这样自律的人还是很少,出门在外,不说遇到的艰难险阻,就是那些繁花似锦的江南都满是诱惑,他们两个年轻人,还能坚持读书,老夫自愧不如啊!”
“李兄缪赞了,他们读书可比咱们当时容易多了,我们那些年,出门还到处有土匪呢,求学也不容易,没有名师,没有书籍,生活上的事情还需要自己处理。”
一说起这个话题来,大家都来了兴致,纷纷回忆起来自己幼年受过的那些苦楚,简直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我读书的时候,我们那里没有读书人,一开始只是跟着长辈勉强读书识字,后来家里见我尚有些天分,就将我送到了几十里外的一个先生家读书,从我家到夫子家的路上,要经过一个树林。”
“那时候,路边都是白骨,我一开始惶恐,到后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