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5章 知足常乐,一世吉祥,泰戈,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所说的为子孙的长远计了。我现有三子一女,日后肯定还会生育子女。将来我会尊重他们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在我有生之年,为家人子女提供力所能及的庇佑,让他们一世衣食无忧,那是我的责任。在我的子女长大成人之前,至少要保证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安定的成长环境。”
徐文瀚不置可否的追问道:“你似乎还没说完吧?”
杨致恍然笑道:“我立誓永不称王,确是出乎真心。其实那说皇帝熬不过我。便是点明了此节,我岂能不知?我既没那个心思,也没那个本事与运气,大夏目前乃至此后至少二十年间,都不存在这个环境。可将来的事,谁又知道呢?有道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树还是要为儿孙们栽下的,至于将来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我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徐文瀚缓缓点头道:“难怪!那便一切都说得通了。”
徐文瀚所谓的说得通,杨致如果只是下定决心辞官返乡。回京之后做的许多事是令人费解的。
入宫觐见,皇帝问策,只管出主意就行了,采不采纳是皇帝的事。没必要把话题引向南楚。也没必要举荐耿进、卫飞扬为帅,更没必要自荐统军。皇帝微服来访,虚于应付并非难事,没必要摆明车马的摊牌,也没必要张口就答应捐纳二百万两。随同皇帝与文武百官出席耿超、李为、杨耀在忠烈祠的国葬,已算表达了心意。没必要事先造访耿府。也没必要再以个人身份独自前往三家吊唁,更没必要当场作悼词与挽联,借以扬名……。
平日杨致行事看似百无禁忌,实则十分注意把握分寸。既已决定辞官,拍拍屁股走人便是。明知新老两代皇帝都对他甚为忌惮,临走之前何苦自找麻烦?若说这都是杨致率性而为,那还勉强说得过去。但这一切都或明或暗的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拉拢军方势力。难道仅仅只是巧合吗?
杨致与军方向来关系良好。朔方边军自不待言,禁军大将军周挺,禁军几位新兴的将领,老太尉陈文远,卫氏父子,平南大将军叶闯,都与他交情匪浅。此番捐纳巨银,必会在军中博得重义蔬财的美名。郑重吊唁耿超、李为、杨耀,不仅获得了耿进的认同与支持,也取得了襄阳边军的好感。
然而,关心良好与刻意拉拢,远不如亲身统军、在军中培植自己的势力来得实在!杨致已然雄霸一方,富可敌国,部众数万,他到底还想干什么?
杨致立誓永不称王是真的,灭楚功成之后会辞却一切官爵也是真的。但若是儿孙之中出了个什么雄才大略的枭雄人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