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8章 谁急谁知道,一世吉祥,泰戈,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运送,亦须时日。臣斗胆据实启奏,万乞皇上见谅。”
这道密奏于五月十六日送呈长安宫中之时,恰逢皇帝召集陈文远、刘秉德、宁王赵当、康王赵敢、耿进、周挺等知兵重臣,在御书房商议南楚方面的战事。
赵启本无隐匿之意,心念一动。命近侍遮糊名字,将奏章交与众人传阅。之后不动声色的问道:“众卿以为这道奏章如何?”
陈文远与刘秉德默然不语,耿进与周挺只是微微摇头。宁王赵当与康王赵敢不无幸灾乐祸之意,赵当回奏道:“皇上,这还用问吗?从古至今,哪儿有先护送家眷再去上任的统军将帅?杨致这不摆明了是推诿塞责么?”
自随州兵败以来,赵当每日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想当年”。如若杨致战败,无疑是对他军事能力的最好证明,也是对皇帝用人的莫大讽刺。
在赵启看来,赵当与耿进是一回事。是以直接询问周挺道:“周大将军对此持何看法?”
周挺是先帝苦心栽培的铁杆重将,平时对圣旨只管坚决执行而不问因由,于军政要事极少谏言。皇帝点名相询,既是间接否决了赵当的看法。也是看重周挺的公允忠直。
周挺答道:“皇上,此奏所议颇有见地,但臣认为应该不是出自杨侯。”
“哦?”赵启问道:“周卿为何这般肯定?”
周挺的一句大实话,令赵当羞躁无地,其余重臣无不莞尔:“若是杨侯所奏,皇上糊名作甚?”
赵当讪讪的道:“即便不是杨致所奏。出自他的授意也并无分别。”
赵启直言驳斥道:“皇兄此言差矣!朕不妨坦白告诉你,这道密奏乃是出于卫飞扬之手。无非三层意思,一是怕误了前方战事,二是怕朕怪罪杨致,三是所言在理。”
“皇兄未免太过小看了杨致。杨致但有允诺,必当倾力而为。要么当面奏事,言尽其详。总之绝不会利用任何借口推诿拖延,更不会借他人之口代为陈述。”
赵启加重语气强调道:“还有,杨致精于筹算,每每付出最小的代价得以成事,十分体恤下属、爱惜他们的性命!”
宁王赵当与康王赵敢确实具有相当的军事才能,在武成一朝各领大军镇守襄阳与幽州时,都是战绩斐然,令南楚与北燕闻之胆寒。但二王有个共同的特点、或者说是毛病,为求战胜往往不惜代价,每战动辄死伤数万将士,给大夏在战后的抚恤与兵力补充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一度令先帝对此极感头痛。
赵启这么说,无异于触动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