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95章,大明1805,王子虚,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的生产力水平,以及明现在掌控的资源和人口的比例,显然是有能力实现这一点的。
但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也要给本身能力和有抱负的人,创造相对公平宽阔的上升途径。
让他们进朝堂成为栋梁,而不是闲置在民间,甚至成为不安定因素。
朱靖垣要基于这样的目的设计大明的教育体系。
首先,直接不提义务教育这个词。
朝廷建设普遍的公立学校,在全天下逐步提供免费的初级教育,或者说是通识和道德教育。
教学活动本身完全免费,同时还提供免费午餐。
大明的绝大部分家庭的父母应该都不会拒绝这种如同免费看孩子的服务。
小学的基本要求就是识字,能够听说读写就行了,不需要学习太过复杂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了解基本的社会常识,接受朝廷规划的普遍的道德体系。
小学毕业之后长大了能当最普通的工人和士兵。
免费的小学也要日常考核,可以将有天赋的孩子筛选出来。
让孩子自己和他们的家长知道孩子行不行,有没有继续上中学和大学的意义。
中学需要通过考试才能上,同时正常中学以上教育全部收费。
但是对给成绩优秀的学生发奖学金。
奖学金足够他们缴纳学费,剩下的还足够当他们的生活费。
数量覆盖至少两成的中学生
相当于对成绩优秀的孩子提供免费教育和补贴。
让有天赋的孩子能够继续上中学,同时不给所在家庭增加任何负担。
同时有钱也愿意上学的家庭要自己出钱。
朝廷只承担少部分学生的教育成本,降低教育系统的财政压力。
中学教授更加有实用价值的知识,能够方便的转入专门的工匠学校,毕业只能去当技术工匠。
现在大明朝的小学和中学的学制都是五年,中学也不会分初中和高中,中学毕业之后直接考大学。
与此同时,大明的大学生毕业后就有生员身份,也就是秀才,相当于后世的学士学位。
所以大明的考大学的考试其实相当于秀才资格考试。
不过现在采用与考试方式,已经是类似后世高考的形式了。
到了大学以后,会和中学一样普遍的发放奖学金,仍然覆盖两成的学生。
成绩在前二十的学生,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