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44章,大明1805,王子虚,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意识场正常运行在相对确定的频率范围内。
当人类的身体出现重大故障,全身的能量和信号平衡被突然打破,就可能导致意识场的溃散。
单纯的意识场溃散,外在表现可能是休克或者昏迷,还是有机会恢复的。
身体从受损状态恢复之后,意识场也有机会恢复。
如果身体最终无法恢复,意识场也就会最终彻底消散,这个人也就死了。
也有可能身体恢复了,但是意识场无法恢复,也就成了植物人。
根据在复杂智能机器上的观测,意识场和自我意识的成型,与最初的记忆有一定的关系。
最初的记忆内的各种信息,会影响意识场的运行频率甚至强度。
但记忆与意识场并没有强制绑定关系。
无论是人类还是复杂智能机器,都有可能出现突然失忆的情况。
只不过失忆后有可能性格大变。
最为关键的发现是,意识场与自己的载体之间,也没有完全绑定的关系。
意识场孕育成熟阶段,频率是相对固定的。
但是成型之后,就会有一个不算太小的浮动范围,可以承受一定强度的震荡和干扰。
让人和机器都不会一碰就死,不会遇到什么环境变化就会崩溃。
不过环境变化真的太大了也会让意识场紊乱。
如果一个智能机器,在意识完全成型之后,再额外增加一部分硬件。
这个智能机器的系统能够识别和驱动这些硬件。
那它的自我意识能量场也会同步扩张,最终均匀的覆盖包括新增部分在内的整个身体。
如果关闭卸载一部分硬件,意识场也会退缩到现有硬件上。
只要剩余的硬件仍然有足够的规模,能够让意识场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
残疾人也并不会死,只是有可能会幻痛。
基于这两项特性,工匠和智能机器配合,完成了机器意识场转移实验。
首先为一台智能机器添加新硬件,等智能机器的能量场均匀分布之后,再去除部分旧有的硬件。
经过多次添加和去除,智能机器的意识场最终迁移到了全新的硬件上。
对于智能机器而言,保持这种转移就能永生。
而且没有太大的难度。
更重要的研究问题,是如何将这种技术用在人类身上。
直接的研究的方向有两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