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2章 研究起鬼神,宇宙风云,未潜,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魏星在别墅品着茶吸着烟,研究起了周易,思考起了鬼神。
芳子:经伊川这么一讲,鬼呀神呀,并没有什么神秘,也没有什么可怕。魏星觉得好像听了一堂东方古代唯物的鬼神观,很受启发。另外,魏星还有一个心得。孔子在上述《文言》和《丰》卦象传当中,在讲到人和鬼神的时候,竞而把鬼神排在人的后面。这是不是有意为之,比如说暗示天地之间“人”为责呢?
这个心得,足以称作发现。记得老子说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二十五章“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六十章把人列为宇内四大之一,而把鬼神排除于四大之外,处在人的后面。当然老聘贵阴柔的道家思想,跟孔子重阳刚的偶家思想,体系的性质不同,但重视天地人而不以鬼神为尊一点,有类似之处。在万物有灵的原始时代,在后来的神话传说时代,继尧、舜、禹到夏商时代,大体上曾是鬼神主宰的世界,人几乎是鬼神的附辅。据孔子讲,大禹的政治作风是“菲饮食,而致孝平鬼神,....卑宫室,而尽力平沟恤。”他自奉甚俭,而孝敬鬼神却很丰盛。先致孝于鬼神,而后致力于治水,人的位置排在鬼神的后面。至于商代,迷信鬼神和龟卜形成了浓重的宗教风气。生产、战争、施政都要听从上帝的命令,人几乎成了神的奴仆。经过武王革命,到了周朝,伴随世道变化,“天命靡常”,人谋胜于鬼谋,于是在人的思想中,鬼神的地位逐渐下降,人的地位相应上升。有个事例,非常突出。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的《用间篇》里谈到情报工作的重要性时曾经说:“先知者不可取之于鬼神,...,必取之于人,知敌之情也。”他以坚决的口气断言,事先探知敌情,易研究不可取之于鬼神,一定要取之于人,取之于了解敌情的人。依据自古以来的战争经验,孙武总结出这个的规律,排除借卜筮之类以求助于鬼神来预测敌情,而把取得确切敌情的任务委之于人。
芳子:孔子是务实的伦理主义者,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虽然孔子讲周易的时侯也谈到鬼神,但他的说法是“人谋鬼谋”,人在前,鬼在后,是不是也有个轻重缓急的区别?
当然!孔子这个说法是继承《尚书,洪范》的思想,先后次序是颠倒不得的,绝不能说成“鬼谋人谋”。来之德的解释很恰当、很具体。在《易经集注》型他说:“凡人有事,人谋在先。及事之吉国未决,方决于卜意,所以说人谋鬼谋,百姓与能也。故书日: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