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曹操老了
天师府门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章 曹操老了,三国?为了丞相大人得加钱,天师府门生,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此时的曹操,烈士暮年,已经下定决心改朝换代。赤壁之战是他的转折点,在大将军与皇帝之间摇摆。
面对孙权与刘备这两个强敌,曹操需要正视,有生之年无法统一天下,新王朝拼图的最后一块,要由他的后继者来完成。
曹操这一阶段的任务,不是追求不世之功,而是步步为营,为代汉大业做准备。
因此,曹操在《述志令》中,反复强调没有不臣之心,这属于兵家的“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曹操最终没有称帝,至死都保持着汉臣之身。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结与取舍呢?
《三国志·武帝纪》,这一时期曹操的履历变化,描写得非常细致入微。
建安十六年曹操破马超,次年获得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
建安十七年(212年)、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两征孙权均小胜即回,分别于建安十八年封魏公、受九锡。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张鲁,次年进魏王。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两征孙权,小胜即回,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王冕十有二旒。
如果说之前,曹操南征北战为的是一统天下。建安十六年至建安二十二年,曹操点到即止、见好就收。
而且每一次小胜,回朝后一定在爵位上提出更高的要求。曹操对外征伐,加官进爵这两件事完全同步。
这种要求不出曹操之口,有的是禽兽败类,由曹操的臣僚提出。
曹操进魏公时,劝进文书由荀攸主笔。
往者天下崩乱,群凶豪起,颠越跋扈之险,不可忍言,明公奋身出命,以徇其难,诛二袁篡盗之逆,灭黄巾贼乱之类,殄夷首逆,芟拨荒秽,沐浴霜露二十馀年,书契以来,未有若此功者…
曹操进魏公之际,他的首席智囊荀彧已死,荀彧正是因为反对称魏公,而被逼死的。
董昭等人劝曹操进魏公、加九锡前曾与荀彧密谋,荀彧认为曹操“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
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一回答让曹操如鲠在喉。
董昭于建安十七年,写劝进表。
今曹公遭海内倾覆,宗庙焚灭,躬擐甲胄,周旋征伐,栉风沐雨,且三十年,芟夷群凶,为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刘氏奉祀。方之曩者数公,若太山之与丘垤,岂同日而论乎?今徒与列将功臣,并侯一县,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