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曹操老了
天师府门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章 曹操老了,三国?为了丞相大人得加钱,天师府门生,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岂天下所望哉!
荀攸是荀彧之侄,也是颍川荀氏的代表,也是曹操的“谋主”,由他主笔劝进表顺理成章。
这两份劝进文书平铺直叙,主题直白,歌颂曹操功绩之大,受封之小严重不匹配,除了为曹操请魏公,还意在扩大魏国的建制。
面对群臣功进,曹操当然也象征性地推辞一番,前后共辞让三次。《魏书》中记载了一封《辞九锡令》,早已没有了让费亭侯、武平侯时的谦卑,显得有些敷衍。
夫受九锡,广开土宇,周公其人也。汉之异姓八王者,与高祖俱起布衣,创定王业,其功至大,吾何可比之?
先秦之后,第一个受九锡的人叫王莽,建立了新朝,成为西汉王朝的掘墓人。曹操受九锡背后的寓意,不言自明。
两汉建国四百余年,代汉一事力求稳妥,绝不可节外生枝,这一倾向也影响了曹操的谋略与胆色。
建安二十年,张鲁举汉中归降曹操,刘晔力主趁刘备立足未稳南下,一举平蜀。
益州人心浮动,曹操南下定可“传檄而定”,否则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
司马懿持相同意见,认为“刘备以诈力虏刘璋”,益州人心未附,此时“进兵临之,势必瓦解”。
曹操是如何回答的?他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
七年前还“天下归心”的曹操,在大胜之际,居然说出了人心不足、得陇望蜀之言,着实让人唏嘘。
刘备的谋臣,法正如此解读:“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
曹操的“内忧”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代汉大业。张鲁归降后,曹操急于回朝进魏王,伐蜀之议,曹操既不想、也不敢弄险。
晋位魏王后,长江以南的局势已经大定,孙权、刘备已经稳据扬、荆、益三州之地,天下三分已不容易打破。
曹操无法扫清六合,便只能以魏王为终点,未来之事交予后人了。
英雄失去了壮志,历史的舞台便要变换主角。
建安二十四(219年),刘备从曹操手中抢下汉中后,便自立为汉中王,与曹操的魏王遥相呼应。
刘备称王的步骤相对简单,先是以马超为首,联名上奏了一道《立汉中王上表汉帝》,刘备写了一封《上言汉帝》自陈称王的缘由。
这两份文书是刘备的功劳簿,更是讨伐曹操的檄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