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钧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64章 【知识论和方法论】,重生野性时代,王梓钧,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顿悟中发现心即理,所以他说‘吾性自足’。王阳明的格物,从客观探寻转向了内心探寻。这在当时程朱理学盛行的情况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为程朱理学把一切都定死了,你应该做什么,你必须这样做,你对理也只能这样理解。而王阳明想要挣脱这种束缚,就必须从内心找答案。”
“对,”马嘉辉附和道,“阳明心学冲破了当时理学的意识形态,这个非常不容易,而且对我们当代人也有很大启示。”
窦闻涛说:“但我总觉得心学太过晦涩笼统,而且各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同样信奉心学的两个人,他们的思想体系或言行举止,有可能风马牛不相及。宋先生是怎么来理解并修习心学的?”
宋维扬笑道:“首先说一句,我不是专业学者,我说的只是一家之言,所以有不同见解的别来找我理论。我觉得吧,《传习录》当小故事看就好,别太较真了,而且有些内容可能是王阳明弟子们胡编乱造的。我研究心学,只了解王阳明的生平经历,再结合他的四句遗言即可。”
马嘉辉立即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对心学的总结,已经有点像佛偈了,非常形而上的哲学东西。而且操作难度特别大,需要悟性、毅力、智慧都非常高的人,才能把阳明心学修好。一般人也就随口说说,顶多把这当成追求和准则,所以很多人把心学修成了禅宗。”
窦闻涛总结道:“心学的起点很低,但顶点很高,易学难通。而且王阳明在世的时候,也没制定什么心学体系和修习方法,这就导致心学弟子修出来的东西五花八门,几百年来分成无数派别争吵不休。”
宋维扬说:“其实王阳明那四句话,已经把精髓都说完了。正着念是指导方针,倒着念是修行步骤。”
“还能倒着念?”窦闻涛惊讶道。
马嘉辉也有些惊讶,并且开始沉默思考。
宋维扬说:“正着念:一,天理没有善恶之分;二,人的意识导致善恶出现;三,人们应该致良知,分善恶;四,有了良知就能指导行动。这就是心学的指导方针。反着念:一,通过学习和做事,为善去恶,是为格物;二,经过格物就能深华对善恶的理解,是为致良知;三,致良知到了深层次,可以化恶为善,善恶对错随意转化;四,达到无善无恶的最终境界,即《道德经》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理解为‘合道’。这就是心学的修行步骤。”
马嘉辉拍手赞道:“这个理解妙啊,我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