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编 中国国民性改造史 第十五章 梁启超:国民性改造的奠基人,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张宏杰,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只听从政府,不关心国事。结果,一百万人怀着一百万颗心,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对一切公共事务漠不关心……终日惶惶唯恐沾染是非,哪有心情去考虑集会和议论!”在韩国等其他后发国家,对国民性的讨论一度也非常热烈,韩国人也曾经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差劲、最没希望的民族,许多知识分子都提出了国民性改造方案。“改造国民性”,似乎是大部分后发国家需要面对的共同问题。
那么,怎么改造国民性呢?
梁启超的思路是,通过“自高而低”的“国民运动”,唤醒沉睡着的民众。只要每个中国人都“一朝悔悟”,培养起公德意识,国家意识,尚武精神,成为“新民”,自然就可以建立新制度:“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国家?”
他提出的具体方案,就是由像他这样的已经“醒过来”的精英们,通过办报纸、办学校、写小说、写剧本等方式,来对民众进行启蒙。梁启超尤其推崇小说等艺术作品震动人心的力量,他极力鼓动知识分子们去写小说写剧本,用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进行启蒙:“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有新小说乃有新世界”,“小说势力之伟大,几乎能造成世界矣”。
“先更新国民性、后更新制度”的这个次序,听起来很有道理:国家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如果每个人都“自我更新”了,那么整个国家也不就脱胎换骨了吗?从整体上改变整个国家很难,但是从微观去改变一个人,就容易多了。梁启超认为这是改造中国的不二法门。他说:“今日之中国,实不宜‘轻言’政治运动,须从文化运动、生计运动、社会改良运动上筑一基础,而次乃及政治运动”。就是说,一定要通过文化运动提高了中国人的素质后,再来谈制度建设和政治改革。
其实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也就是儒家所谓的“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每个人心都“正”了,这个国也就“治”了。这是一种乍一看很正确、细一想很谬误的逻辑。很不幸,在国民性改造史中,这个中国特色的伪逻辑成了主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