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地飞行的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章 比东北人民更热情的是东北的大炕,半盏残酒,半襟风霜,贴地飞行的猪,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玩意儿,可是个宝贝啊,名叫火炕,算是个历史悠久的寝具了。”李昊白缓缓启齿,眉宇间流露出几分得意与自豪之色,“你们可知道,这火炕的渊源,得追溯到那春秋战国时期去。咱们朔燕的先民们,早就懂得利用这火炕来抵挡严寒了。”
众人听得如坠云里雾里,却又忍不住连连点头,以示赞叹。
李昊白所言,却非虚妄之谈。《新唐书·高丽传》中确有记载:“(其人)冬月皆作长炕,下燃温火”。可见在那个时候,隋唐的英勇将士们远征辽东,便已经见识过高句丽百姓家中那类似大炕的设施了。
然而,这火炕的起源之早,却远超《新唐书》所记载的历史。就说近来吧,那些考古学家们在河北保定市徐水县东黑山村的东黑山遗址中,便发现了火炕的古老踪迹。那遗址历经战国、两汉、唐宋直至明清,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真可谓是浩如烟海、丰富至极。
而东黑山遗址中出土的火炕,其年代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早、中期。相较之下,《新唐书》的记载可就要晚上将近一千年了。这足以彰显出咱们老祖宗们的无穷智慧与勤劳精神。在面对那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时,他们虽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但在谋求生存与保暖之道上,却是一代又一代人绞尽脑汁、不懈努力。
只可惜啊,古代车马缓慢,各地百姓之间的经验交流并不频繁。许多民俗风情,往往只有在逃荒或朝廷主持下的人口迁徙中,才得以在异地生根发芽。就如那如今遍布华南地区的客家人吧,他们的祖先,多半是在西晋八王之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狂潮中,从中原一路向南逃难而来的百姓。他们至今仍保留着极具特色的饮食习惯、民风民俗以及以祭祖为核心的独特信仰体系。
而这火炕,虽说出现得极早,但要论及广泛普及嘛,那还得追溯到明清时期了。
说起这李昊白,跟前世那位清心寡欲、如同苦行僧一般的他可真是天壤之别。这一世穿越而来的李子涵可是个信奉“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者呢!他不仅心胸开阔、豁达乐观,更是个行动力十足的人儿。想当年在东北求学的那段日子里,正值寒冬腊月、天寒地冻之际,他却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大兴安岭东端黑河的旅程!
那时候的黑河啊,户外温度骤降至零下40度!狂风夹杂着暴雪肆虐着整片大地啊!可就是这样的恶劣天气,却没能阻挡住李子涵前行的坚定脚步,他借宿在一户淳朴的农家中,那家的大叔烧炕的手艺,真可谓是炉火纯青、登峰造极!躺在那温暖如春的火炕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