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花灯节之夜
高天流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一章 花灯节之夜,如果这是宋史4·仁宗盛世卷下,高天流云,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大的受苦受难的平民百姓,来向统治阶级报仇?都不清楚。
其次是事发当晚的警戒力度,和事后追查。
这四个刺客首先不是寝宫卫士,说声突然发难,穿越宫墙,就杀到皇帝的卧室大门外,请问这一路上都是荒效野外,没有个站岗的?必须得精确掌握宫内所有宿卫的行动路线,换岗时间,才能一直潜伏到寝宫门前吧。再加上连杀人、再放火,来了个全套的打劫操练,这得有多少时间,都做完了宿卫士兵才赶到,请问为什么这么慢?
最要命的是来了就大开杀戒,当场砍死了三个,完全不留活口。那个逃出去的王胜,是整件事里最后的一个线索,整整一天的时间啊,相信有关部门早就下达了追查的命令,居然被乱刀分尸了!
种种迹象都表明,有人成心让这件事变成死案,没法追查。问题出现,第一,这个人是谁;第二,之后还要不要追查,怎么追查呢?
关于第一,实在是不好说。我想了很久,只有两个可能,并且共有一个前提——此人必在皇宫内部。
很简单,事发到结束,整个过程都在皇宫内院,如果能有人在宫外遥控,在事发第二天都能顺利砍死最后一个人证。那这人根本就不用派出这四人小分队来刺王杀驾。他随时都能走到仁宗面前,说你去死吧。
皇帝就得去死,因为这人的威力太大了!
这是第一个可能,至于第二个人选,现在先不说,以下的分析会让他一点点地浮上水面。我们先要展示的是第二,即要不要追查,怎样追查。
这似乎是个玩笑,发生了这样的大事,宋朝建国百年以来第一次近距离谋反,难道还能不追究吗?答案是能。夏竦站了出来,他的原则是“不可滋蔓,使反侧者不安。”也就是说,别把事搞大了,让那些心怀鬼胎的人受刺激。
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居然要照顾谋反者的情绪,怕他们急坏了!那也就是说,要养着他们,直到皇帝被成功干掉?
参知政事丁度被气得哭笑不得,给了他16个字:“宿卫有变,事关社稷,此而可忍,孰不可忍!”很有力量,义正严辞,应该说他的愤怒非常正确,领袖的安全高于一切,这是最基本的准则。
可就是这么的奇妙,这样浅显的道理,他和夏竦从清晨一直争论到了中午,结果居然是他失败了。
皇帝赞同夏竦,案子在小范围内处理,由侍御史(宫内办差)和太监们全权负责。也就是说,皇宫之外,所有朝臣,既无权参与,也没资格发言,只能知道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