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福尔索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章,朋友·客人·同事:晚清幕府制度研究,K.E.福尔索姆,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h1>曾国藩的幕府制度</h1>
咸丰二年十二月(1853年1月9日—2月7日),湖南巡抚奉上谕命曾国藩“帮同办理该省团练、搜查土匪事宜”[1]。这道上谕标志着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军旅生涯的开始,也标志着幕府制度发展的转折点。曾国藩创制的先用于剿灭太平军后又用于遏制西方侵略的方针措施的贯彻施行只有在非官方的、灵活的、用私人纽带联结在一起的幕府制度下才是可行的。这些方针措施也改变了幕府制度本身的构成和规模。其基本标准一仍其旧,也就是说,它仍是由私人关系构成的,幕友具有专门知识,附属于地方官僚体制,但是它的职责范围扩大了。地方官吏卷入了由于西方入侵产生出的种种问题中,他们要和以往征收赋税一样,负责诸如与外国领事进行谈判、维持由数省组成的防务体系、或是经管轮船公司以争回中国经济利权等问题。为完成这些任务,他们需要越来越多的通晓西方政情和技术的专门人才——传统幕府中是没有这一类人才的——提供技术方面的建议。另外,前此幕府制度与官僚体制之间分明的界限也逐渐变得模糊了。通过由雍正帝畀以督抚、并未被其后任何皇帝取消的举荐特权,幕友开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入官僚体制圈内。由内忧外患造成的国家的需要,迫使中央政府放松对幕友升擢的限制,迫使中央政府依靠幕友们的西学知识,迫使中央政府认可由地方督抚主持的西式企业的创办。在共同的敌人面前,非官方的幕府制度和政府紧紧团结在了一起,官僚政治(the realm of amateurs in politics,政治上的非专业性王国——译者)开始带上一种专业化色彩。为了形成这一局势,被提拔为官的幕友的忠诚和利益加强了幕友和幕主之间的纽带,而不是斩断它。具有相似想法(不管是政治上的还是技术上的)的督抚的荐举,使得幕友爬上官僚体制的阶梯不再那么困难,使得幕友的建议更易贯彻施行。因此,许多原来当幕友而现在已做了官的人不仅继续在外交、商务和军事方面为前幕主出谋划策,而且仍旧对前幕主俯首听命。这些变化肇始于曾国藩,而又为其他人效仿、改进,以至到达这种程度,即在清代幕府制度存在的余年中幕主本人也成了幕府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太平军起义于1851年在广西爆发,清朝常备军八旗兵和绿营兵,马上就暴露出完全没有能力将其镇压下去。军队是它所产生的社会的反映,清朝军队亦不例外。努尔哈赤(1559—1626)以满洲原部落为基础,建立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