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步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章 “名实”问题与“清途”的兴起,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状。“薄伐”义同于簿伐、阀阅,指功次。傅嘏之语上下句互文见义,言考课法于检校功次为长而褒叙德行为短,而中正提供之品状则恰好相反,由朝官兼任之本乡中正,无法详知内外官吏的才能功次,但可提供士人在乡里宗党中之德行声望。又《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记其进于司马懿之语曰:
官长则各以其属能否献之台阁,台阁则据官长能否之第,参以乡间德行之次,拟其伦比,勿使偏颇。中正则唯考其行迹,别其高下,审定辈类,勿使升降,台阁总之。
夏侯玄虽名列“浮华”,此语却不为无根之辞。他的意思是,中正之品第与长官之课第互相配合,一考“德行之次”,一考“能否之第”。司马懿答书亦曰:“礼,乡闾本行,朝廷考事,大指如所示。”
对九品中正制与察举的关系,后面还将有讨论。此处说明的是,结合当时参与选官讨论之诸人意见,可以看到一种倾向,即这种讨论最终将归结到这一点,就是中正考德行,长官课功能;至于孝廉察举,自然以经术策试为主,三者各有针对,互相配合,从不同方面,保证王朝对文官之德行、功能和经术的要求。九品中正制、考课制和察举制环环相应,以使本、末、名、实归于一致。
三、从“黄散”看“清途”的兴起
士族势力的兴起,毕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么,前述旨在保障皇帝专制权威和官僚政治行政的那些选官措施,就不可能彻底贯彻或有效地发挥作用;而与之同时,另一种适应于士族名士的选官途径——“清途”,却迅速发展了起来。在第一章第四节中我们业已论及,在汉代,原本就有任子与内侍起家等法,构成了高官权门子弟的特权性入仕途径;但随着察举制的兴盛,这种仕途的重要性便相对下降了。可是自曹魏以降,随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之变动,选官体制的入仕诸途又发生了新的变化。高门子弟,多已不屑由州郡掾吏之低职入仕迁转。朝廷中的一些郎官、内侍、东宫官之类官职,再次形成了高门子弟习惯性的起家晋升之阶,并被视为所谓“清途”。本来就存身于帝国选官体制之中的“以族取人”因素,由此大为强化。
曹魏时期,所谓“黄散”之官,就已表现出明显的面向高门子弟的倾向。我们以此为例,来分析“清途”的兴起。《初学记》卷十二:“自魏及晋,置给事黄门侍郎四人,与侍中俱管门下众事,与散骑常侍并清华,世谓之黄散焉。”“黄散”指黄门侍郎与散骑常侍,但散骑侍郎实际也包括在内。黄门侍郎之官名承汉之旧;散骑常侍、散骑侍郎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